铝合金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铝合金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从文物陈列室到城市文化客厅百座博物馆彰显古都魅力【消息】

发布时间:2020-09-16 03:43:26 阅读: 来源:铝合金厂家

观众在梅园新村纪念馆参观。

本报记者 冯芃摄

与朝天宫相融相生的南京市博物馆已成为南京的文化地标。本报记者 冯芃摄

今年5月的南京名城会上,首届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在朝天宫大成殿举行。 本报记者 冯芃摄

江宁织造博物馆开发的“大观园折纸灯”。本报记者 冯芃摄

观众排队等待进入六朝博物馆参观。本报记者 冯芃摄

40年前,南京的博物馆一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。如今,全市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已有上百家,大到享誉中外的国保单位、考古遗址,小到你我掌中的一枚指纹,共同讲述着南京这座“古董铺子”的前世与今生。

遍布全城的各类博物馆,早已不是过去静谧幽深的文物陈列室,而是这座城市的一个个文化客厅——可以是讲坛、课堂、活动室,也可以是书吧、茶馆、戏坊。逛博物馆,已经成为市民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。

走出高墙深院,

从“三驾马车”到“百花齐放”

1978年,对于南京的博物馆事业而言,有着里程碑式的纪念意义。

这一年,前身为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的南京市博物馆,在朝天宫正式挂牌;自1961年以来长期内部开放的梅园新村纪念馆,也第一次敞开怀抱正式对外开放。

当时,南京市博物馆、梅园新村纪念馆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,是我市仅有的3家市属博物馆。那个年代,逛博物馆对南京人来说,还是一件新鲜事。

“外面的人不了解里面,里面的人不了解外面。”用南京市博物总馆馆长曹志君的话来说,在老百姓眼中,那时的博物馆就是个藏在高墙深院里的“老古董”。

1984年,曹志君从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,进入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研究部工作。那时,南京的博物馆里没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人才,在太博,像他这样的本科大学生还是第一个。

曹志君回忆说,改革开放初期,市博、太博和梅园新村3家博物馆的开放面积和展览内容都很有限,形象点说就是“游客比观众多,展板比文物多”,大量文物史料仍然是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。

那时的三大馆“寄身”于南京的名胜古迹,愿意花一两毛钱买门票的人,大都是冲着逛景点来的,参观博物馆多少有些“买一赠一”的捎带性质。

从当年的“三驾马车”到如今的“百花齐放”,历经40年的跨越式发展,南京目前已有上百座博物馆(纪念馆)建成开放,形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、行业博物馆为骨干、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。2016年—2017年,全市博物馆参观人数连续两年突破3000万人次。

在今年5月举办的南京名城会上,南京市博物馆成为首届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的举办地,数十位中外知名博物馆馆长聚首朝天宫大成殿,共同探讨新时代的博物馆如何连接过去、现在与未来。与论坛同步推出的“博物馆的历史”专题展,更是汇集了国际知名博物馆的珍贵藏品和文献,与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的经典文物同台展出。

曾经被视作高墙深院里的“老古董”,如今已经成为与城市文脉相融相生的文化地标。这里,看得到岁月的烟云,听得见历史的潮声,诠释着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古都魅力,让中外游客在此领略到这座城市的厚重历史、灿烂文化和发展活力。

告别“我说你听”,

足不出户也能畅游博物馆

告别“我说你听”,

足不出户也能畅游博物馆

“当时的几家博物馆展厅面积有限,摆不了多少文物,加上安保条件比较落后,珍贵文物也不敢拿出来,主要是靠展板来介绍。”曹志君回忆说,那个年代,观众要想搞清楚文物里的门道,光靠“看”是远远不够的,最重要的是“听展览”。

曹志君告诉记者,那时的博物馆提供免费讲解服务,每天馆里观众相对集中的几个时段,讲解员会把人组织起来,带到展厅里进行讲解。“要让观众自己去看,出了展厅还是一头雾水。”

当年“我说你听”的观展方式早已成为历史,如今的博物馆里,观众不仅可以拿着手机自助导览,甚至足不出户也能欣赏文物珍宝。

2017年年底,南京市博物总馆打造的首个数字化虚拟导览系统“虚拟小六”,在六朝博物馆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。该系统集展厅游览、文物鉴赏、语音讲解等功能于一体,六朝博物馆的千余件馆藏文物中,有200余件以数字化形式“陈列”在虚拟博物馆,其中20余件精品文物还用激光扫描技术进行了3D建模,让观众以360度任意视角观看欣赏,聆听语音讲解。

在青瓷莲花尊的虚拟展柜前,用手指轻轻一点,文物的年代、类别、尺寸、出土地点等信息便一目了然。用手指拖动文物,可以360度任意旋转,在博物馆参观时看不到的莲花尊底座,在手机上只要翻转一下就能一览无余。

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南京各家博物馆与公众的交互方式,从传统的实地参观,拓展出微信语音导览、扫码“读”文物、VR虚拟漫游等全新的数字化手段。

“虚拟博物馆等数字化交互方式,让博物馆摆脱了地域、门票、开放时间等种种限制,可以随时随地与公众建立连接。”市博物总馆相关负责人表示,接下来将逐步在各分馆推广虚拟导览系统,让更多公众尤其是外地人“走进”南京的博物馆。

连接社会资源,

文物陈列室变身“文化MALL”

从喂养蚕宝宝,到结茧吐丝、织布染色……在江宁织造博物馆开办的“织染小学堂”上,一匹布诞生的全过程,孩子们都可以一一体验。

6岁的孙怡然上的第一堂课是“蚕宝宝日记”,听讲解员介绍完喂养蚕宝宝的注意事项后,她兴冲冲地拿着桑叶喂起了蚕宝宝。等到蚕宝宝吐丝成茧,小姑娘和小伙伴们开始在蚕茧上进行着色、贴纸等艺术创作,赋予每个蚕茧独特的外形和全新的生命。接下来,孙怡然和妈妈一起坐上大织机学习织布,再用来自大自然的染料,做出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件布料。

为什么六朝木屐被称作“谢公屐”?这件考古出土的木制品为何能千年不腐?当年淝水之战又立下过怎样的战功……

今年5月16日下午,六朝博物馆的中庭广场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情景剧《南京宝藏》。来自长江路小学的师生借鉴央视《国家宝藏》的节目形式,选取该馆的两件馆藏文物——木屐和错版竹林七贤拼镶砖画作为“南京宝藏”。根据文物特点编排设计的两段历史情景剧,通过学生们的演绎为人们讲述“南京宝藏”的前世传奇。而考古专家扮演的“国宝守护人”,则为学生和观众现场讲述两件文物的今生故事。

如今,南京的博物馆,早已不是静谧幽深的文物陈列室,她已经变成一座城市的文化客厅,汇聚起文化、教育、科技等各类社会资源,成为一个超级连接的文化平台,为公众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体验。

在这里,观众可以看展览、赏文物,也能尝美食、做手工、听讲座、看演出。参观博物馆,就像逛“文化MALL”一样,成为城市的一种生活方式。

激活藏品资源,

用创意让文物“活”起来

40年前,想在博物馆买两件“南京范”纪念品带回家,基本属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放到现在,不管你去的是哪家博物馆,都会有一个让人看花眼的文创商店,里面的东西,只有你想不到,没有买不到。

2016年1月,南京市文广新局、市财政局在全国率先制定了《关于促进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组织领导、资金扶持、政府购买服务、人才队伍培养和绩效考核5大保障措施。我市还召开专题会议,明确将博物馆门票收入的20%用于文创产品开发,进一步加大对文创产品开发的财政扶持力度。

市文广新局局长刁仁昌告诉记者,作为文物保护利用的一项创新探索,南京先行先试,积极推动文创设计与博物馆馆藏文物资源结合,用创意设计激活藏品资源,让沉寂在库房里的文物在百姓生活中“活”起来,把文物藏品所承载的灿烂文明和历史智慧展示给公众。

以中华门外景为设计元素的城墙八音盒,结合实木雕刻工艺与机械构造表现城墙的动静之美;六朝鸡首壶褪去一袭“青衣”,换上时尚的马卡龙色站上餐桌……今年4月,南京市首届博物馆优秀文创产品展在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开展,100件文创产品,用各种奇思妙想将沉睡在博物馆库房的古代文物轻轻唤醒,幻化成时尚典雅的实用品走进现代生活。

来自江宁织造博物馆的一盏大观园折纸灯,没有“变形”前是一本装帧精美的插图书,只要轻轻一翻,绘有《红楼梦》中大观园美景的书页就会徐徐展开点亮,变成一盏精致典雅的文玩台灯。这盏折纸灯可以选择180度和360度两种打开模式放置,并有USB充电接口,既能放在家中书房、床头,也可以收纳成“图书模式”方便外出携带使用。

本报记者 朱凯

英雄令手游

乐战西游安卓破解版

一梦江湖

缘来是仙下载